美国反对美国(节选)王沪宁

托克维尔的一个重要论点是:最重要的事实是全面的条件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s),这个观念对社会整个过程发生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上其他一切价值观念均来自这个基本事实。这个论点可以说是对的,也可以说不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独立战争之后,宪法正式承认了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美国没有封建贵族的传统,所以在殖民统治被推翻之后,较易于建立一个平等的环境。这里没有长年累月积累的财富,没有政治上的显贵,条件平等较易于形成。而在英国和法国这样有过长期封建制历史的社会中,就不那么容易。尽管法律可以规定人人平等,但事实上形成的不平等不能用武力摧毁。兴许可以摧毁物质上的不平等,但不能摧毁精神上、文化上的不平等。这一点美国有其有利条件。托克维尔来自具有深厚封建传统的欧洲大陆,觉得这里有更好的条件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他是从美洲到了大革命后的法国,恐怕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说其不对,是因为当时人们所赞成的平等,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原则,远没有变为现实。哪怕是今天的美国社会,也难说实现了宪法说的人人平等。不少学者和政治家不是在猛烈抨击这个社会的不平等吗?在托克维尔周游美国的时候,奴隶制在南方还普遍存在,南北战争还没有爆发,妇女也没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印第安人更不用说了,经济上的不平等从那时至今始终存在。如果仅说条件平等,不说结果平等,似乎也不能下定论说当时存在着普遍的条件平等。托克维尔之所以有这种印象,我觉得主要是一个在更不平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的感觉。

这并不是说,在这两个社会之间没有差别,应当说走向平等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可以说,人民在那个时代是追求平等原则的,因为平等没有全然实现。

同时,选择自由原则的人首先必须追求平等原则,因为没有平等的先决条件,自由难以充分实现。自由和平等,可以说是自洛克以来欧洲以及西方的两个主要价值核心。但它们并非是并行不悖的。在这两样价值均没有的阶段或者在这两样价值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们之间的矛盾不会显露出来,或者显露得不充分。但在两种价值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这种冲突就会显示出来。如果讲人的自由,讲人的充分自由,那么平等就可能成为一种限制,因为平等要求不同的人具有同样的条件。如果讲结果平等,这种局限就更明显。如果讲平等,那就意味着每个人平等的自由,如同孔德所说。没有任何人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在一个社会中,很难达成这种局面。对于这些概念,人们有不同的规定,又是引起分歧的一个地方。所以,在平等和自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新的矛盾又会产生。

托克维尔的时代,美国人的确追求平等,但这种平等是非常抽象和原则性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平等的推行却很缓慢。妇女的选举权直到十九世纪下半期才慢慢确定,普选权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确立。黑人的平等权利本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真正成为人们考虑的问题。印第安人的平等权利始终受到侵犯。林肯总统为解放黑奴奋起呼吁。但他的基本精神并非是给黑人以与白人平等的地位。他曾保证:我从来没有说过让黑人进入政府担任官职,我从来没有说过让黑人与白人联姻,我只是说黑人与白人之间存在着紧张状态,这不利于两个民族的共同生活。所以当代新保守主义的观念是:林肯只是给了黑人自由,而没有给黑人平等。

其实在美国人的内心中,大部分倾向于自由。讲平等,只是在自由受到限制的时候。一旦这种约束被消除了,自由的价值或者期望值往往大于平等。

为何如此?因为西方体制保证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政治平等,而非社会平等、经济平等。这一点己为西方学者所公认。形式的政治平等确定之后,再进一步要求平等,就会涉及许多人的利益。历史决定规定形式上的政治平等易,实现经济平等难。

政治平等,意味着平等地贯彻法律,平等的投票权和其他政治权利等。这个前提确立之后,人们便开始自己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美国建国两百多年,在这个相对短的流变过程中,经济高度发展,相应地,社会的利益分化也必然明显,贫富差别越来越悬殊。时值今日,贫富差别构成社会主要的利益结构。在富裕社会中,真正的穷人不多,真正的富人也不多,但大多数中产阶级认为自己是富有的或会是富有的。这一部分人认为过去的富有或将来可能的富有有赖于经济领域中的自由活动,如果限制这种自由,制造平等,就会损害他们的利益。经济领域不属于政治领域,不能强行要求平等。人们在这个领域中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不能因为强调平等,而拿别人的钱去给另外的人花。有钱的或有一部分钱的人都会有这种想法。质言之,这种论调反映了富有者的愿望,他们不愿意限制资本的自由,也不愿意与社会大众分享更深层次的平等。

一百五十年之后,至少是这个年限,美国的状况已与托克维尔的时代大不相同。政治平等的问题经过战后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虽未解决,已有大的改观。而经济平等的问题却始终未能有实质性的推进。美国曾搞了消灭贫困、福利政策、累进税来推进平等,但后来落得民怨载道。凯恩斯主义之福利政策,结果带来了滞胀。从此之后,凯恩斯主义一蹶不振。大规模社会福利计划令人反感。民主党多次选举失败,也可以说明一点问题。

福利政策必须要抽取较高的税,以支持政府预算。抽高税,在任何地方都不会使人兴高采烈,心悦诚服。美国人向往平等,但如今平等与高税收联系起来,他们就望而止步了。如果仍有人强烈主张这种平等,大部分人就会转向强调自由,认为这类平等是侵犯自由。自由成为主流,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其实也反映了社会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反映了一种分化。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人看自由重于平等,有时候追求自由的活动以追求平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目的达到之后,保存下来的往往是自由。不能说有的人不向往平等,但他们只向往政治平等,如果再往前走,就难以接受了。

独立战争把平等推到一个新的层次,后来的发展也不断推进政治平等。但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平等进展缓慢,原因是人们认为这属于自由领域,自由不可侵犯,尤其是私有财产的自由权。美国人只接受条件平等,而不接受结果平等。条件平等确定之后,便是自由领域。不少美国人确认条件平等已经实现,再讲平等只能是结果平等,这是自由成为当今主导价值的重要原因。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平等难以成为主导价值。